博山琉璃的起源-博山琉璃简史(一)

首页 >> 琉璃讲堂 >> 琉璃考证

搜索

博山琉璃的起源-博山琉璃简史(一)

2019/2/18

奇古琉璃收藏网 / 李降天 蔡灜海 00

  博山是清雍正十二年(1734)オ立县的,在这以前叫颜神镇。明、清属于山东省青州府的益都县。博山最早的志书叫《颜神镇志》,叶先登纂,清康熙九年(即公元1670年)成书。在该书的“物产”项下,有关现璃的段记载是:“杂产则铅、铁、煤炭、明矾、黄丹、红土、五色琉璃、大小黑磁及砂窑,砖瓦之属”。又说:“至于琉璃灯、 棋、簪、扣等物费多工科始得成,小人借以谋衣食。”
  这里没有提到琉璃生产的历史起源,也没有说明当时的发展规模。但是,另外两处记载却给我们提供了推断的材料和探求的线索。-处是:《颜神镇志。集市》分布区域说,“西关大街八巷,每月三、八大集,东西门街每月一、六中集,四、九日小集,西关、西冶街专有琉璃市。”另一处是“炉神庙在城西关外。”由此可知,那时侯市场繁荣,商品交流已相当活跃,琉璃能成专市,可见琉璃的生产量和销售量都不会太少;炉神庙是琉璃业醮会兴建的,供奉女锅氏,应时飨祭,还有庙会,可知护业已经形成了一支社会力量,从事此业的人数不能很少。
  炉神庙至今犹存。有大殿、厢房、对厅、偏房等20余间,股、厅、房栊精雕细刻。有石碑十数通,是历代重修扩建的记录。现为博山公园路小学住址。查找现存碑记,最早的“炉神庙记》碑载,创建时间是万历三十九年(1611) 十月。可惜《炉神庙记》、《酶会碑记》只有修庙缘起和创建经过,没有说到博山琉璃的起始源流,嗣后另外几通碑文中也均未谈及琉璃生产寻根溯源之事,无法得出起于何时的答案。
  实际上比炉神庙建造要早的《青州府志》(明冯惟讷策,嘉靖四十四年,即公元1565年刻本),卷七“物产”项内记载:“琉璃器出倾神镇, 以土产马牙石、紫石为主,法用黄丹、白铅、铜绿、焦成成。珠帘、灯屏、帐钩、枕顶类,光堂可爱。”
  翻阅有关明季、清初有关著述,发现王士祯撰《香祖笔记》在辩证颜神设官建城时,有这样一段记载:
  “益都孙文定公让亭,廷铨撰《颜山茶记》四卷,极称简晾,然于置县设官缘起犹未详。按黄瓒雪卅集议矿资一流,是燕巡抚山东时所奏。略云:...益都县去那二百余里,地名颜神镇,土多煤矿,利有密治,四方商贩,聚集于此。其中有不退之徒北巡海道副使潘珍先有开立县治之议,今有特设通判之请,固欲得其要害而治之,诚有见也云云。而颜神城实嘉靖卅六年王拿洲世贞兵备青州时建,则正德中设官而未建城耳!”(《香祖笔记》康熙已西刻本卷二)。
  颜神镇于明正德十二年(1517)设立地方通判,明嘉靖卅六年建石城,证以志书,王说是对的。这个石城是由官方出面兴建的,系当时的青州兵备副使王世贞主持。李攀龙写的《建石城记》中说得很清楚。这里值得注意的是-个边远小镇,所以有必要设官建城的原因,是因为“四方商贩,聚集于此,其中有不逞之徒,....” 从商业和社会治安的角度,都显得比较重要。所以能够引起商贩聚集的,是因为“土多煤矿,利有密冶。”这个“密冶”就是陶瓷和琉璃。
  颜神在嘉靖建石城前已有琉璃生产,这和《颜山杂记》的记述是完全一致的。 《颜山杂记》“石城”项列: (颜神) 大街北出乱河而西起西寺之崖,跛陀而下,北至于叠道,西负崖东枕孝妇河为西冶,言琉璃之炉冶也,其民多冶琉璃。
  西冶就是西冶街。据此, 可以得知,明嘉靖时颜神的琉璃生产,已具有相当的规模,还可知西冶之名,也是因琉璃而起,历来就是业琉璃者聚居之地。在个体基础上经过合作化运动发展起来的现在的“博山美术琉璃厂”就在这里。
  孙廷铨在《颜山杂记》的《柳溪公家传》中还写道: “曾大父柳溪公,讳廷寿,..家世朴鲁,所居惟堂一袋一,余且八九间,仆牌才给酒扫,晨起检料毕,即还视护座工人。炉座者,晋家自洪武垛籍所领内官青簾世业也。
  这段记载明确说明,孙廷铨是琉璃世家,而且早在明初洪武年间(公元1368-1398年)已经烧制琉璃了。烧制器物,由内官监道,供官廷使用。这种制度《大明会典》也有类似记教。郊坛批股,要用青色琉璃,起于何时?孙氏一家执业多?弄清这些问题,对于考究博山琉璃生产的洲源,是非常必要的。
  孙延寿还是发起酿会,倡建炉神庙的领袖之一,查《孙氏家乘》孙延寿生于嘉靖二十七年,卒于天启五年(公元1548- -1625年) ,世居颜神镇大街南头,为颜神镇一甲人,系匠箱。
  所谓琉璃世业,就是代代相传,起码也在三代人以上。查《博山孙氏族谱》,重修序文中开头就讲:“吾族 原籍枣强,洪武三年,祖克让迁居青州府东南隅,后又迁居笼水(即今博山之孝妇河) ..应内官监青廉,造珠灯,珠帘,供用内廷。”
  孙延寿乃孙克让的四世孙,“家 谱”在提到其各先祖时,多有“以琉璃班匠事官闱唯谨”,“以善琉璃与匠籍” 等词语。
  据此分析,起码在明初的洪武三年,即公元十四世纪的七十年代,博山(当时的倾神)即已开始琉璃生产了。距今500余年。
  这是迄今可以起到的地方史料根据,是否就是博山琉璃业的起始,还不能断定。
  (一)孙克让由河北枣强迁来,在枣强是否已“世业现璃”?入内廷匠籍,是在迁来颜神以前还是以后?他是孙氏一家迁至颜神的始祖,是否同时又是博山开始生产琉璃的洲源?
  (二)明洪武时,博山经营现璃还有没有别的家族?博山何以能成为琉璃生产的基地,而且世代相沿,常兴不衰?
  (三)博山琉璃的源流关系是怎样的?是本地自造还是外地传入?倘若外地传入,是从哪里?
  关于第一个问题, 我们至今还没有查到元、明两代直隶枣强就有生产琉璃的书证和实证,不能确认博山的琉璃技术是由孙克让带来。
  关于第二个问题,我们认为当时从事琉璃工艺者并非孙氏一家,这是因为: (1) 万历年间《炉神庙碑》载参与创建的39人中孙姓2人,“施财善人” 之11人中,孙姓1人。《醮会碑记》(万历四十八年立)载,与会14姓23家,孙氏1姓1家,而姚姓、徐姓各4家。只可借孙氏一家出了个孙廷铨,因,直而保存了一 部完整的孙氏家谱,除此以外的琉璃世家,再也找强,不到这样一部族谱可供考究了。
  博山的琉璃世业者,众口一辞,都知道博山琉璃发祥地,既不是孙克让迁来的大街,也不是琉璃业聚居的西冶街,而是博山西郊离城六、七里路远的姚家峪。如果这样的说法可靠,可以推断,早在孙克让迁来博山以前,本地已有琉璃生产了,这样琉璃的起始年代可以上推到元。
  至于琉璃业在博山世代绍延并不断发展的原因,据孙廷铨分析:“孝乡(颜神镇古为孝妇乡,因来孝妇河得名)山多田少,而生齿日繁,生齿繁则食票多,山多田少则得粟难,若是不疾作也,则饥甚,故其民力指。凿山载石,展山蹈火,数犯而不息,大凡为饥驱也。此虽不耕不织,犹夫自食其力也。”(参见《颜山杂记》第四十一页)
  个说法不确切。在元末丧乱之后,那时候就明初而论,这个根据方志记载和当地居民家谱记述,不少颜神地方人烟稀少,得栗难”的问题,主要原因是此地矿是从外地迁来,不发生化生产琉璃所需要的原料如焦炭、长藏丰富,而且品类繁多,生产琉璃所需要的原料如焦炭、长石、凌子石,紫石、铅丹、石英砂及碱粉等,附近都有。这是琉璃冶炼得以!发展的自然条件。博山民谚:“待要吃饱饭, 图着博山转”,即是指此。其次,恐怕就是博山琉璃生产技术,赢得了国内外的广大顾主。
  关于第三个问题,根据口头传说,姚家峪冶炼琉璃在博山数最草,魏家峰的生产技术由山西传人,传人的途经是有人到山西客居回来,山西有普冶琉璃者又来投靠。姓名、年代已无法直考。山西在宋元两代是琉璃的产地,从生产方式、品类、特色都与博山有近似之处,不能排除博山琉璃是由山西传来这个可能,但也没有史料证据加以确认,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。这里只能提供一个考查的线索。
  1952年在博山西冶街北首宋家林古墓中,出土三颗料珠,直径约三厘米,表面斑驳锈蚀,已不好辨认,砸开为琉璃质。从锈蚀的情况看,年岁很久,但这只能作为博山琉璃历史比所知道的还要长些的可能证据,因为当时并未进行科学的鉴定,无法确定这几颗料珠生产的年代,也无法确定就是本地的产品。

博山琉璃的起源-博山琉璃简史(一)

博山琉璃的起源-博山琉璃简史(一)投稿人

传承琉璃艺术,发扬琉璃文化!
奇古琉璃
普通 奇古琉璃
卖家信誉:0 | 活跃度:200

相关图鉴

专注琉璃文化传播!

打造最全面的中国琉璃艺术资料库!+ MORE

点评博山琉璃的起源-博山琉璃简史(一)

写评论得积分,赢礼品!

我要点评
  • 暂无点评博山琉璃的起源-博山琉璃简史(一)点评 + 登录后点评
  • 网站首页

    琉璃图鉴

    琉璃讲堂

    琉璃专栏

    琉璃问答

    琉璃论坛

    网站公告

    了解奇古

    联系奇古

   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

    © 2019-2029 QIGOO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

    技术支持:圻谷网络